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電車的效率

筆者於8月26日將本篇文章投稿至立場新聞和蘋果日報網上論壇,同日本文獲其刊登,特此致謝。

立場新聞文章連結: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電車的效率/
蘋果日報網上論壇文章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826/54133337

----------

近日,前規劃署規劃師薛國強向城規會申請取消中環至金鐘一帶的電車路軌,以解決中環塞車問題,他稱電車效率低下,更稱走路比電車更快。有關論述已被各方批評,亦有不少人提出了電車的文化意義,筆者對文化保育向無認識,自當藏拙。然而,電車是不是真的那麼欠缺效率?保留電車與否,真的是效率與文化/生活的選擇嗎?

當筆者聽到有人批評電車欠缺效率時,筆者感到十分奇怪:若果電車真的那麼欠缺效率,為何它還能以這麼廉宜的價錢,以及在其他交通工具的競爭下,仍能生存至今?一輛又一輛電車上的乘客、電車公司的盈利,都是香港市民對這種緩慢但廉價的交通工具有所需求的證明,更說明了電車服務為市民帶來的效益大於電車公司的成本,這點只要對經濟學有基礎認識的人都能明白。而電車服務為社會帶來的額外社會成本(external cost,外部成本),則只有消耗電能帶來的發電廠排放,以及佔用路面加劇擠塞,然而前者是所有車輛和地鐵也有相同或類似的影響,後者更是只佔用4.5%,遠比私家車和巴士少(注意汽車是可以走上那邊的電車路喔)!別忘記汽車還會排放廢氣,影響路邊行人的健康哩!

若果要真的檢視電車是否符合社會成本效益,則須把那些外部成本內化成電車和其他道路使用者自身的成本,前者可對汽油及發電/用電抽稅(汽油稅已有)或可交易排放許可(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即擁有排放許可的才可以排放,而這種排放許可權是可以買賣的);後者則要向道路使用者分類按各類所佔空間逐輛車收取費用,包括私家車和巴士,至於收多少,就要視乎使用該段路的人願意付多少錢減輕擠塞情況了 () 。道路收費理論上還可以減輕擠塞問題,但據說電車爭議的那段路常被等待老闆的車子佔了不少地方,道路收費大概趕不走他們,若不能阻止他們停泊,甚麼政策也是多餘的。

筆者相信,對於載客率高的電車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道路收費的影響輕微,再怎看也難相信電車欠缺成本效益、欠缺效率,更何況,它作為香港的一個重要標誌和文化,也能吸引遊客到香港呢!筆者就有台灣朋友表示很喜歡「叮叮車」喔!

註:為避免汽車因道路收費而湧向其他附近的道路,應同時向附近一帶的道路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