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對《「唔收毫子」的經濟分析》的補充

Cloud的《「唔收毫子」的經濟分析》一文中,利用日常生活例子解釋一些經濟學理論,作為大半個「Econ人」,筆者很欣賞作者將經濟學普及化的工作。

不過,對於在《毫子》一文中,作者提到如果大家少用毫子而使毫子流量下跌,政府就會發行新的毫子,使貨幣供應增加。這一點,筆者希望補充一下有關貨幣的發行和供應。

現代國家發行貨幣,往往有其規限,不能隨意發行,以美國為例,聯邦政府本身是沒有發鈔權,而聯邦儲備銀行在發行鈔票時,須以與幣值相等的抵押品(主要為美國國債、聯邦機構債券和政府資助企業的證券[註1])作為抵押;另外,美國政府本身亦可在發行國債時把公開市場賣剩的國債賣給聯邦儲備局(美國中央行銀)換取貨幣(聯儲局不能反對),變相藉舉債發鈔。

不過,負責制訂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還有其他方法去影響貨幣供應。以美國為例,聯儲局主要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OpenMarketOperation)去影響貨幣供應,簡單而言,其做法是當聯儲局希望增加貨幣供應是,就會在市場上購入政府債券,讓現金流入銀行系統,然後銀行會因為多了資金而將利率下調以增加貨款,因而讓更多資金在市場中流動;相反,若聯儲局希望減少貨幣供應,就會把債券賣出,從銀行系統中收回貨幣,讓利率上升。

另一個我們較常聽到的貨幣政策是更改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是指中央銀行要求在該國營運的銀行在它的存款總額中最少保留一定比例作「存款準備金」,以讓銀行有一定的流動資金處理提款和銀行間的結算等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會讓銀行有較多錢可借出,而這些借出的錢經過消費或投資後,到了另一些人手中再存入銀行,如此滾存,就會把增加市場的資金流量[註2],不過由於只要對存款準備金率作少許調整就會對貨幣供應造成很大影響,為免造成市場動盪,一般而言中央銀行都是以公開市場操作去調整貨幣供應。中共的中央銀行是少數較常以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政策手段的國家之一。

然而,以上所提及的貨幣政策並不適用於香港。

眾所周知,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簡而言之,就是香港的三間發鈔銀行可以以7.8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金管局進行兌換,那麼當港貶值(例如HKD$8兌USD$1)時,銀行就可以在金管局兌換美元(HKD$7.8兌USD$1)並將之在市場出售(USD$1兌HKD$8),從而獲得HKD$0.2差額的利潤,而外匯市場因美元增加而讓美元對港元貶值至聯繫匯率水平;而港元升值則作完全相反的操作。由於這個操作實際上就是讓發鈔銀行透過改變貨幣供應使港元兌美元匯率維持在接近至聯繫匯率水平,於是香港政府就不能影響香港的貨幣供應。

以上貨幣供應制度都比政府直接印鈔來得複雜,但卻讓政府不能隨意印鈔,有效防止德國二戰前或津巴布韋近年曾出現的超級通脹。

[註1]:http://www.federalreserve.gov/faqs/currency_12770.htm
[註2]:這種現象稱為銀行乘數,詳見http://www.sy-econ.org/sse/sse-MB-MS-multiplier.html

p.s.如果有機會的話,筆者希望能認識Cloud,筆者身邊不乏關心社會時事的朋友,但卻缺少同時對經濟學有認識的人,而且筆者本身也正打算推廣一套另類的經濟學觀點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