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九大基建超支的簡單經濟學分析

筆者於11月26日將本篇文章投稿至蘋果日報網上論壇,同日本文獲其刊登,特此致謝。

蘋果日報網上論壇文章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41126/53168613

----------

昨天(25/11)明報報導,政府現正進行的九大基建工程,將會大幅度超支,比首次向立法會申撥的數額多約28%,總開支逾4000億元,連經濟學者關焯照也表示「估錯幅度太大」。這個失誤,除了政府慣性低估公共工程開支和工程管理不善(如高鐵工程種種問題)外,也涉及公共政策上對整體公共工程規劃的失誤。

一個地方的生產力,在短期內是有限的,倘若需求量超過極限,就只會不斷把成本拉高,即使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不斷地需求更多的建築工人與材料,也會不斷把成本拉高,而建築工人和大型建築機器更要面對極限,即使輸入外勞亦要面對種種問題。

然而,諷刺的是,公共工程成本上漲,會造成GDP賬面上更高,造成表面上更繁榮的經濟情況,但實際帶來的效益福祉卻不會改變。這不單就是浪費公帑和社會資源,更是在GDP上報大數!

此外,在公共經濟學的分析中,公共工程會帶來External cost (外部成本),而這外部成本就包括了因公共工程所需求的資源、機器、人手等,而使價格上漲,因而令私人市場要付更昂貴的價格所帶來的損失。而今次,香港卻是九大工程已經互拖後腳,又影響到香港各大小私人工程的成本,生產成本又會轉嫁至消費者(尤其欠缺替代的必需品),最終還是由市民負擔這筆外部成本。

其實,一般而言,除了如報導中所述應把工程分開不同時段進行,還應該是在經濟週期較弱時(或可能是相關行業失業率較高時)施展較多工程,而在經濟週期較強時盡量減少公共工程,以期減少與私人市場爭奪有限的生產資源。可惜,我們的政府卻反其道而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