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最大餘額制」遺毒

筆者於9月6日將本篇文章投稿至蘋果日報網上論壇和立場新聞,同日本文獲其刊登,特此致謝。

蘋果日報網上論壇文章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906/55607815
立場新聞文章連結: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最大餘額制遺毒/
立場新聞Facebook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tandnewshk/posts/1066150906803862

----------

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有人歡喜有人愁,而所有反建制者皆為之發愁的,莫過於有些選區選票多而議席少,部份候選人高票落敗。而這與香港臨時立法會通過的畸型的比例代表制有關。

正常的比例代表制,選區會非常之大。有幾大?台灣的不分區立委,就是採用比例代表制,但他們是以全台灣「不分區」作為一個大選區,投票選政黨(而非選名單,也就是一個政黨一張名單);相對而言,香港就分了五個選區。

這樣有何分別?香港的比例代表制,每個選區只有5-9席,就以9席來計,候選名單未必(而且通常)需要11.11%票就能取一席,但要取第二席,就要在11.11%票之上的餘額票都仍可以至少排第9才可以。以今屆選舉當選者中拿最少百份比票數何君堯(5.91%)來計,都要17.02%票才有第二席,這對絕大部份政黨都很困難。甚至乎,如果我有18%票,我以一張名單參選就只有兩席;分拆成三張名單,如果每個名單有6%票,就能取三席。

這樣的制度會鼓勵較小型政治組織出現,除了因為拆細名單有利選舉外,由於取得一席可以不用很多票,細黨就好容易透過少數選票獲得一席,這樣就會鼓勵代表不同利益的代表組成不同政黨參選。而原來的泛民,在這因素驅使下,令他們更快分裂,而且分裂得更細。本來切細了,每黨出一隊,出多幾隊能幫助取得較多議席,但分裂這回事,本身卻不是因應選舉制度的計算,而是因應政治光譜和社會政治狀況(影響選民政治光譜)而出現,比例代表制本身只係幫助細政黨生存。但在有各種訴求而資訊發達的今日,社會政治議題種類繁多,甚至對於抗爭手法、港中關係等等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這種種不同的看法,就催生了不同的政治組織。

如此一來,當太多反建制政黨時,原本應該可以計到每個政黨以較少票當選,就會變成有部份政黨不夠票。以今次選舉為例,新界西第9位的何君堯有35,657票,而第10-13位均為泛民政黨,分別有30,149票(工黨李卓人名單)、28,529票(社民連黃浩銘名單)、20,974票(街工黃潤達名單)、和17,872票(民協馮檢基名單),這4張名單隨便兩張的選票加起來都比何君堯多。新界東如果鄭家富的票(17,892)一半分給梁國雄(35,595),一半給范國威(31,595),可以將第8名的容海恩(36,183)趕走。如果本土同泛民是同票源,香港島同九龍東都可以有類似情況。

但選民投票不是由一個中央處理器分配決定,而是有其自由意志,即使假設所有選民都想將建制最小化,亦會面對資訊限制,名單過多,就會造成互搶票源的情況,令有中央在背後統籌的建制派得益。

相對而言,台灣的比例代表制選舉(不分區立委),全台灣有34席,以全台灣作為單一選區,以政黨(而非名單)作為投票單位,並且要有至少5%票才可以取得議席。在單一選舉有34席下,多取一席所需選票不多,減低分拆政黨以取得第一席的餘額票的誘因;而且政黨要過5%門檻先有議席,令太細的政黨難當選之餘,同時透過比例代表制令一些不太細的政黨能進入議會,反映少數民意。於是,台灣不分區立委選舉就能做到比例代表制的真正意義:依選民意願的比例去分配議席,而不是如香港般,實際上變成了爭取名單第一位的「最高餘額票」的制度。這個制度,也許叫做「最高餘額制」比較妥當。



p.s. 台灣立法院還有73席以單議席單票制選出的「分區立委」,這制度對大黨有利,因為每區佔大多數的票取去該議席後,餘下的少數票也自動被那多數票一併代表,令少數政黨難以取得議席。但台灣立法院有不分區立委去收納少數聲音,尚能確保大黨去確保執政黨順利之餘,亦能吸納少數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