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多元和諧社會

我在1月8日將本文投稿至《輔仁媒體》,至1月9日下午仍未見他們將本文刊登出來,本來以為我是次投稿未能成功,但今天我上來輔仁媒體網,才發現他們已經刊登了我的文章!呵呵,按照他們對投稿的要求為「言之成理」,起碼我的文章算是言之成理吧!

《輔仁媒體》文章連結: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3/01/09/28419

--------------------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無綫電視劇集《天與地》

以上照片是我一位朋友拍下的,他並引述了《天與地》中的名句,放了上他們facebook

對於某些人來說,示威遊行總是不和諧的,衝擊場面似乎常常發生,更似乎容不下不同的意見,似乎意見相左就會遭報以噓聲,甚至乎粗口、暴力等等;可是,在今次元旦遊行中,殖民地時代的的香港旗與「毋庸舊殖旗」的標語走在一起,但雙方卻相安無事(我可以作証,因為朋友拍這照片時我正在旁邊一同遊行),這正正體現了「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這種精神。

在每一個社會中,不同人有不同意見是十分正常的事,這是常識,但當某些人(及傳媒)將某些群組作某種標籤,然後將所有類似的人都歸類至該標籤時,他們又有否想過就算是同一政治/社會組織中的人,又或提出同一訴求的人,他們之間也可能會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反梁振英人士有以香港人自居者、香港自治運動者和大中華主義者;持香港旗者不一定認同代表自治運動的龍獅旗以至香港獨立運動;甚至與我同行的朋友也與我有著不盡相同的價值觀:三位朋友都是以「香港人」自居,其中一位也是左派社會主義人士,而我則以「華人」自居及傾向信奉自由市場,然而,這些價值迴異無阻我們成為好朋友,也無阻我們一起走到街上高呼「梁振英下台」。

就算是同樣有著「香港人」這身份認同的人,他們的身份認同也不必源於同一「集體回憶」。記得遊行當天,A朋友手持G朋友於網上購買的香港旗仔遊行時,先曾後被一位貌似年逾六十的男士和一位貌似中年的女士問他哪裡有派發這旗,其後與他們交談時,得知他們與我的朋友之間有著不同的原因而仍愛著這面旗幟:男士說他是因逃避共產黨而游泳到來香港,他當年冒著被捕或溺斃的危險也要前往香港,可見他對中共統治的恐懼和對香港的自由的嚮往;女士說她小時候英國人沒有任何政策措施照顧她們,但也不會限制她們,給予她們自由,可是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特區政府卻限制了人民的自由,這使她發現殖民地政府(她稱之為「以前的政府」)原來遺留了「自由」這個寶貴的東西給人民,我相信對她而言,那舊旗幟正正代表著那失落了的自由;至於我那些「80後香港人朋友」,則從小受惠於香港政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所施行的教育(九年免費教育)、房屋(十年建屋計劃)、醫療(廣建公立醫院)、廉政(成立廉政公署)等政策,而九十年代的公民教育則建立了他們的公民意識,對他們來說,香港是獨特的,香港人這身份也是獨特的。三代人,三種不同的經歷,造就了三種不同的看法,但他們也是「香港人」。

所謂一種米養百種人,七百萬人的社會上自然會有七百萬種不同的想法,這七百萬種想法中肯定充滿各種不同的對立面,難道就因此不相往來?立法會選舉中投給新民主同盟一票的我,卻有朋友是民主黨人,有朋友及同事投票給民建聯,甚至有朋友在親中共團體工作(而他和我及另一些投泛民票的朋友曾經合作!);我的一位天主教徒朋友與基督教徒朋友能做好朋友;還有我的基督教朋友能與同性戀者在同一組織合作了好幾年。這些例子正好說明,只要能互相尊重,價值的迴異並不會阻礙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不同價值觀的人也可以當朋友。

但願有一日,香港能成為真正的和諧社會。

4 則留言:

  1. 在暴力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用暴力解決問題;在欺咋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懂得勾心鬥角;在專重和包容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懂得和諧的真義。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意見!

      很同意你的講法,所以家長及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在這方面尤其重要。可惜高官一次又一次將反對政府的聲音說成是「為反對而反對」,對反對聲音欠缺尊重和包容,這樣可對孩子做了一個十分壞的榜樣啊...

      刪除
  2. Hello,新開張,黎湊一下熱鬧

    回覆刪除